什么是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如何控制?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空腹血糖管理顺序及原则。
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糖尿病教育合作中心和赛诺菲公司共同开展的糖尿病健康讲堂活动,日前在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举行。此次糖尿病健康讲堂在全国25个省市的医院和社区同时开展,旨在向糖尿病患者普及最新的糖尿病疾病管理知识。从活动中获悉,目前最新的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中,空腹血糖是否达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表明,空腹血糖管理不仅对整体血糖水平至关重要,也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决定因素。专家表示,糖尿病患者在无低血糖的前提下,血糖越接近正常,糖尿病并发症越少。他们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标应该追求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空腹及餐前应该控制在6.1mmol/L以下。
专家指出,糖尿病是因人体胰岛功能衰退而引发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等代谢紊乱的综合征。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主要参照三个指标,即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其中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后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而餐后血糖则指用餐后的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则反映个人近8至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我国糖尿病患者受饮食习惯影响,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因此大部分患者更重视餐后血糖监测与控制,而对空腹血糖关注较少。这样的观念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存在一定风险。在综合了多项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之后,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日前公布的《2013年AACE糖尿病综合管理流程》提出了明确且严格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追求达到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空腹及餐前应该控制在6.1mmol/L以下,且无低血糖发生。
研究认为,空腹血糖的重要性首先在于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础,餐后血糖依附于空腹血糖。空腹血糖主要来源于肝糖原输出,而餐后血糖则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饮食、餐时胰岛素分泌、外周抵抗、餐后运动,等等。因此控制空腹血糖比控制餐后血糖更简单安全灵活,也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其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总体高血糖的贡献比例不同,随着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空腹高血糖对总体高血糖的贡献则逐渐升高。尤其是对于口服降糖药治疗不佳的患者,空腹高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率高达76%至80%。而经过基础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下降后,大部分患者的餐后血糖也随之下降。因此,控制空腹血糖对于控制餐后血糖和整体血糖水平都至关重要。第三,在无低血糖的前提下,空腹血糖越接近正常,其并发症越少。空腹血糖每降低1mmol/L,总体卒中风险降低21%,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23%,心血管死亡率降低19%。
此外,专家们强调重视空腹血糖的同时,建议胰岛素治疗方案的血糖管理应遵循“先空腹后餐后”的血糖控制顺序。也就是先使用基础胰岛素对空腹血糖进行管理,通过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帮助患者空腹血糖低于6.1mmol/L,空腹血糖达标后可推动整体血糖达标,如果仍不达标再进行餐后血糖管理。
以上就是空腹血糖管理顺序及原则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